古村之三梧桐庵

地处昆嵛山腹地,聚落呈东西长形分布,村域面积70.87公顷,耕地面积8.46公顷。主要有徐、于、齐等姓,有57户、146人。1947年独立自治,1948年属昆嵛区葛家区,1964年属晒字公社,现属界石镇。2017年被评为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。
村后有座气势恢弘的山崮,古称龙头崮, 因酷似龙头而得名。龙头崮的顶端由一群石笋状山石组成,最粗的一柱挺立在西端,像龙的犄角,其余的几柱自西向东依次排列,好像被强劲的东风拨动一样,一齐向龙角倾斜、簇拥,有如龙的项鬃。自龙头向东一座座山峰,绵亘相属,秀异峭拔,高低起伏,一字排开,西高而东低,活脱脱一个苍龙的身躯在大山深处舞动。龙头则极威严地昂首前方,俯视梧桐庵。
清乾隆三十五年(公元1770年),大水泊书香世家于树杰,字桐庵,辟地幽居,以字称村,演变为梧桐庵。据村人相传,全村基本都姓于,是从大水泊搬过来的,他们的祖先是清乾隆年间著名书法家于方石。村子相传北京故宫的 “太和殿”三字就是于方石写的。他的儿子于书佃也是个大书法家,济南“大明湖”三个字就是于书佃所书。搬到梧桐庵来定居的是于方石的四子于书杰。于方石当时是大水泊的大户人家,其土地山岚遍布文登各地。在昆嵛山龙头崮一带有于家的大片山岚,为看管这片山岚,于家在此建房,雇人看山、开地、收租,夏季来此避暑。于方石有四个儿子,于书杰排行老四,因从小娇生惯养常得三个哥哥照顾,因此养成了跋扈 作风,性格绞齿。弟兄四个分家时,大家就想叫他到这昆嵛山里来,但又怕他不肯,于是三个哥哥想到了抓阄的方法,讲好谁抓到了“去”字谁就得去。他们在四个阄上都写上了“去”字,待抓时,三个哥哥故意抢着要先抓,老四推开三兄,上手便抓,结果自然“去”字在手。三个哥哥一齐起哄,共同祝贺,老四无话可说,举家搬到了这里。经几代繁衍,族旺枝繁,村落发展很快,至解放初已发展到了30多户。至于为何叫梧桐庵,村民说:于书杰字桐庵,经常口称吾桐庵居住处,再加上当地一般称山上的小村为庵,也是巧合,所以这里就演为梧桐庵,延续至今。